大观文明网

大观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大观区文明办  主办

大观文明网

今天,我们第N次寻找"李记" 说出许惠春老人的故事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21-03-18 08:27:08

  编者按:

  这是一桩旧事,长达35年的捐款单在时间的侵蚀下磨平了岁月的鲜活和细节的生动。

  这是一桩心愿,半个世纪的长度还不足以去阐释一个老人的伟大和高尚。

  记者 顾继月 陈欣然

  “李记”,这个对外人来说陌生的名字,在中国石化安庆石化公司却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他是一个富人,还是一个团体?几十年来,关于他的猜测从未停歇。但同时,对于生活在祖国大地的另一部分困难群体来说,即使远在青海、甘肃,也会收到“李记”的捐款,大爱之路从未终止。

  随着3月20日安庆88岁老人许惠春的去世,关于神秘人“李记”的谜底终被世人揭晓,但此时此刻,我们找到了“李记”,他却走了,众人震惊、触动、泪目交织。

  回眸“李记”,一生浮沉,饱受甘苦,仍慈悲善良。今天,我们第N次寻找“李记”,说出许惠春老人的故事,如果可以,我们选择做许惠春一样的好人,不是为了回报,而因为那是对的事。

  一、一个长达30年的疑团

  关于神秘人“李记”的故事,安庆石化几乎家喻户晓。

  1991年7月8日,安庆石化总厂党委收到颍上县政府的一封来信,信中提及一位署名为“安庆石化报李记”的同志曾经汇款300元,支援该县抗洪救灾。事后,安庆石化在全厂范围内发动多名工作人员寻找“李记”,并不是安庆石化报工作人员。

  一时间,寻找“李记”成了全厂职工关注的焦点。安庆石化报、石化电视台相继派出记者前往集贤路邮局了解情况,并于8月2日在安庆石化报报眼下方醒目位置刊登文章,深情呼唤:李记同志,你在哪里?

  一些热心的读者先后来到报社提供线索。安庆石化报记者采访收汇员沈文琴同志时,她回忆说,那几天汇款的人很多,当我看到“李记”这个名字时就感到奇怪,便问道,你叫“李记”吗?那人答道,我是“李记”。随后她就办理手续了。沈文琴记得,答话的人40多岁,方脸盘,皮肤黝黑,中等身材,上身穿浅灰色衬衣。但是由于当时人太多,沈文琴的回忆也就到此为之。

  从那时起,“李记”同志再未露面。

  

  1998年9月2日,“李记”再次现身捐款。安庆石化总厂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倪寿松收到一封来信,信中只有一张3000元定活两便储蓄存单,在储蓄单背面写着“主席您好,请(将)此钱汇总救灾会”,落款为“石化报李记”。由于不知道“李记”是谁,这张储蓄存单迄今为止未能把钱取出,完整保存于安庆石化总厂。

  “李记”到底是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安庆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就300元,一次能捐这么多钱,李记一定是个有钱人!大家都这样猜,他肯定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体,或是一个组织。

  所有人都不知道李记是谁,但所有人都默默在心中寻找着“李记”的身影。

 

 

 

 

  多年来,“李记”的事迹无形地影响着一代代石化人。在安庆石化总厂宣传部办公室,一本“总厂十件好事”的册子里,发黄的纸页,刻着“李记”的故事。他是唯一一个评选票数第一却缺席颁奖典礼的人。

  二、木箱子里翻出现实

  心中守着这样一个巨大秘密,又怎会去出席颁奖仪式?直到一位老人的去世,众人才揭开“李记”的谜团。

  今年3月22日,安庆石化大湖生活区职工宿舍内,88岁退休职工许惠春老人因病去世,三个儿子许海鑫、许海东、许海石整理遗物过程中,在父亲生前最珍爱的木箱子里,发现了一些东西,除了父亲年轻时获得的三等功奖章,还有一些信件和一个笔记本。打开笔记本,里面用纸包着一沓厚厚的汇款单,几乎每一张汇款单下面都署名“李记”。

  “这对我们家来说简直是惊天的消息。”大儿子许海鑫说。

  汇款单中,最早的是1984年,金额为20元。在过去35年时间里,许惠春老人几乎每年都会捐款,青海玉树地震捐款3000元,甘肃舟曲县中国红十字会捐款3000元,中国红十字总会捐款5000元……能找到的汇款单加起来有27张,总额有10万元。这些捐款有一个共同点:每次用虚拟地址,如安庆石化报、石化医院医保科等,署名全是“李记”。

  许海鑫兄弟三都是石化厂的职工,从小在厂里长大,对“李记”的事迹烂熟于心。看到眼前这一张张汇款单,三兄弟才明白,父亲原来就是匿名捐款的“李记”。

  拥有美好品质的人从未因为生活清贫而改变,许惠春老人就是这样的人。这些汇款单中,最让许海鑫深感触动的是父亲的最后一笔捐款。这是2016年7月18日,父亲向安庆市民政局捐款5000元,当时他已85岁,脑梗出院不久。

  许海鑫回忆说,当时父亲身体不好,他发现父亲不在家,就到处找父亲,四处寻找之后,在小区不远的一家银行找到了他。他记得,从银行到家的那条路正常人走路需要10分钟,但父亲年纪大加上刚出院,从家走到银行的每一步几乎都是挪过去的。许海鑫还说,扶父亲回家的路上,他发现父亲心情很不错,但压根不知道这是父亲寄出的最后一笔捐款。“现在细细想来,父亲来来回回走这条路来寄钱,从青年走到暮年,已经走了无数次。”

  3月18日,许惠春老人因病住院,3月20日下午在医院病逝。由于2016年患上脑梗,送医时已不能说话,临终前也未能给孩子一句遗言。每每说到此处,兄弟三人泣不成声。

  “一种非常自豪的感觉,觉得父亲非常伟大。”许惠春二儿子许海东说,看着这些汇款收据,心情沉重又释然,父亲把有限的工资,奉献给了社会上最需要帮助的人。他的爱深沉而博大,无言而又动人。

  三、伟大的好人,穿梭的邮局

  安庆石化宣传部部长李胜利说,多年来,他们从未停止寻找“李记”,但从未成功过。现在想来,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许惠春老人家庭条件一直十分困难,很难联想他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许惠春生于1932年,当过兵、立过三等功,退休前是安庆石化厂的一名普通职工,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在儿子们的记忆里,父亲一直是个艰苦朴素、严以律己的人。

  “大家都说我们是石化职工家庭,在当地应该是条件挺好的,但不明白为什么家里一直没有存款。”大儿子许海鑫说,“父亲去世以后,也没有给儿孙留下一笔存款,兄弟三人曾对此有过误解。”

  许惠春老人生前节俭是出了名的。据大媳妇介绍,老爷子不舍得买肉,去菜市场经常买猪皮,有一回买了一次猪蹄,肉吃完了又把骨头扔到锅里炖。

  许惠春老伴章美芳也是石化职工,因患有阿尔茨海默病长年卧床,三弟许海石在2014年诊断出口腔癌。有时,他们怀疑父亲工作这么多年,为何没有一些存款,可每次问及这些事情,父亲总是不愿过多提及。

  许海鑫回忆,2016年,父亲因脑梗卧床不起,家人为他请了位保姆。“但保姆来了直噘嘴,说我父亲家怎么破成这样,水泥地面、墙上贴着报纸,连个像样的家电都没有。”

  为了留住保姆,兄弟三人换了新被褥、新电视,又嘱咐保姆要舍得买菜买肉。许海鑫说:“我父亲躺在床上,说沾了保姆的光,可以看电视了,不用再听收音机了。”

  保姆邓荣凤说,多年来,许惠春老先生的生活近乎清贫,老伴患病需要治疗照顾,家里至今没有什么像样的家电,出殡安葬的费用还是三个儿子一起凑起来的。

  原安庆石化建安公司工会主席徐杨送比许惠春小十八岁,曾经共事18年。他说,许惠春是1974年进入安庆石化工程大队,在木材加工组,他在水电加工组,虽然不同组,但都在一线工作。印象中,许惠春身材魁梧,性格开朗,生活简朴,一年到头穿着工装,很少给自己买衣服。

  尽管生活简朴,但在工作上,许惠春却十分认真。印象深刻的是,1981年由于工作表现出色,50岁的许惠春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但他却婉言推辞,说要把荣誉让给年轻人。

  1990年,厂里一位同事家里遭遇变故,许惠春二话没说就把衣服捐出去。那时候大家条件都不好,许惠春1992年退休的时候工资也就340元,家里还有三个儿子要养,但他仍然愿意挤出生活费帮助别人,令人敬佩。

  “他太低调了!”今年已经70岁的徐杨送说,大家都觉得“李记”应该是条件比较好的人,没想到是许老,对于这件事许老生前从未透露过,现在想想,这与他本人的德行、品质都是吻合的。

  勤勤恳恳工作、热情开朗待人,是许惠春老人给所有人留下的印象。从上世纪80年代起,许惠春就化名“李记”匿名捐款帮助素不相识的遇到困难的他人,无论本地外地每次都是300元,安庆石化报收到的寻找线索已有10多次。多少年过去,“李记”从未找到,但一直在捐款。

  “李记”的捐款时间之长,数量之多,在当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一生做好事不留名却不易。许惠春老人默默无闻的一生,正如他的名字,很好地演绎了如春天般惠风和畅。

  四、“李记”走了,大爱从未停

  2019年4月1日,许惠春的儿子许海鑫带着二十年前父亲寄给总厂工会的储蓄存单走向了集贤路邮局,当年,因为不知道“李记”是谁,所以这张存单里的存款从未被取出来过,一直保存在工会的档案室,今天,他要为父亲完成这个心愿,把这份大爱延续下去。

  关于“李记”的故事结束了,但故事背后的感动永远不会结束。许惠春老人的大爱将被铭记、被延续、被传递,生生不息。

  (影像资料由安庆石化宣传部,安庆石化报提供。) 

  网友留言 

  这几日,关于安庆88岁老工人匿名捐款近40年,去世后“李记”谜团揭开,一段段发自内心的赞叹在朋友圈中不断闪现——

  当年安庆石化报老编辑说,作为三十多年前‘李记’新闻事件的亲历者,这种情怀无以言表。以我陋见,‘李记’今天以这样方式呈现更有意义感谢谜底带给我,如此澄明干净的惬意,穿越无声的静好,以及自我回望的自得。

  网友说,虽然谜底时隔近三十年才揭晓,但许惠春老人无言的大爱代表的是一代又一代安庆石化人那种朴素的情感和内蓄的精神,博大而深沉! 

  网友还说,为这种纯粹而美好的温暖感动并致敬!多年前翻阅材料读过李记的故事~没想到今时今日有幸等到谜底揭开~我一度揣测李记背后是团队聚力,温暖的力量,永远源自真诚与真心。(记者顾继月 陈欣然整理) 


  编者按:

  这是一桩旧事,长达35年的捐款单在时间的侵蚀下磨平了岁月的鲜活和细节的生动。

  这是一桩心愿,半个世纪的长度还不足以去阐释一个老人的伟大和高尚。

  记者 顾继月 陈欣然

  “李记”,这个对外人来说陌生的名字,在中国石化安庆石化公司却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他是一个富人,还是一个团体?几十年来,关于他的猜测从未停歇。但同时,对于生活在祖国大地的另一部分困难群体来说,即使远在青海、甘肃,也会收到“李记”的捐款,大爱之路从未终止。

  随着3月20日安庆88岁老人许惠春的去世,关于神秘人“李记”的谜底终被世人揭晓,但此时此刻,我们找到了“李记”,他却走了,众人震惊、触动、泪目交织。

  回眸“李记”,一生浮沉,饱受甘苦,仍慈悲善良。今天,我们第N次寻找“李记”,说出许惠春老人的故事,如果可以,我们选择做许惠春一样的好人,不是为了回报,而因为那是对的事。

  一、一个长达30年的疑团

  关于神秘人“李记”的故事,安庆石化几乎家喻户晓。

  1991年7月8日,安庆石化总厂党委收到颍上县政府的一封来信,信中提及一位署名为“安庆石化报李记”的同志曾经汇款300元,支援该县抗洪救灾。事后,安庆石化在全厂范围内发动多名工作人员寻找“李记”,并不是安庆石化报工作人员。

  一时间,寻找“李记”成了全厂职工关注的焦点。安庆石化报、石化电视台相继派出记者前往集贤路邮局了解情况,并于8月2日在安庆石化报报眼下方醒目位置刊登文章,深情呼唤:李记同志,你在哪里?

  一些热心的读者先后来到报社提供线索。安庆石化报记者采访收汇员沈文琴同志时,她回忆说,那几天汇款的人很多,当我看到“李记”这个名字时就感到奇怪,便问道,你叫“李记”吗?那人答道,我是“李记”。随后她就办理手续了。沈文琴记得,答话的人40多岁,方脸盘,皮肤黝黑,中等身材,上身穿浅灰色衬衣。但是由于当时人太多,沈文琴的回忆也就到此为之。

  从那时起,“李记”同志再未露面。

  

  1998年9月2日,“李记”再次现身捐款。安庆石化总厂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倪寿松收到一封来信,信中只有一张3000元定活两便储蓄存单,在储蓄单背面写着“主席您好,请(将)此钱汇总救灾会”,落款为“石化报李记”。由于不知道“李记”是谁,这张储蓄存单迄今为止未能把钱取出,完整保存于安庆石化总厂。

  “李记”到底是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安庆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就300元,一次能捐这么多钱,李记一定是个有钱人!大家都这样猜,他肯定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体,或是一个组织。

  所有人都不知道李记是谁,但所有人都默默在心中寻找着“李记”的身影。

 

 

 

 

  多年来,“李记”的事迹无形地影响着一代代石化人。在安庆石化总厂宣传部办公室,一本“总厂十件好事”的册子里,发黄的纸页,刻着“李记”的故事。他是唯一一个评选票数第一却缺席颁奖典礼的人。

  二、木箱子里翻出现实

  心中守着这样一个巨大秘密,又怎会去出席颁奖仪式?直到一位老人的去世,众人才揭开“李记”的谜团。

  今年3月22日,安庆石化大湖生活区职工宿舍内,88岁退休职工许惠春老人因病去世,三个儿子许海鑫、许海东、许海石整理遗物过程中,在父亲生前最珍爱的木箱子里,发现了一些东西,除了父亲年轻时获得的三等功奖章,还有一些信件和一个笔记本。打开笔记本,里面用纸包着一沓厚厚的汇款单,几乎每一张汇款单下面都署名“李记”。

  “这对我们家来说简直是惊天的消息。”大儿子许海鑫说。

  汇款单中,最早的是1984年,金额为20元。在过去35年时间里,许惠春老人几乎每年都会捐款,青海玉树地震捐款3000元,甘肃舟曲县中国红十字会捐款3000元,中国红十字总会捐款5000元……能找到的汇款单加起来有27张,总额有10万元。这些捐款有一个共同点:每次用虚拟地址,如安庆石化报、石化医院医保科等,署名全是“李记”。

  许海鑫兄弟三都是石化厂的职工,从小在厂里长大,对“李记”的事迹烂熟于心。看到眼前这一张张汇款单,三兄弟才明白,父亲原来就是匿名捐款的“李记”。

  拥有美好品质的人从未因为生活清贫而改变,许惠春老人就是这样的人。这些汇款单中,最让许海鑫深感触动的是父亲的最后一笔捐款。这是2016年7月18日,父亲向安庆市民政局捐款5000元,当时他已85岁,脑梗出院不久。

  许海鑫回忆说,当时父亲身体不好,他发现父亲不在家,就到处找父亲,四处寻找之后,在小区不远的一家银行找到了他。他记得,从银行到家的那条路正常人走路需要10分钟,但父亲年纪大加上刚出院,从家走到银行的每一步几乎都是挪过去的。许海鑫还说,扶父亲回家的路上,他发现父亲心情很不错,但压根不知道这是父亲寄出的最后一笔捐款。“现在细细想来,父亲来来回回走这条路来寄钱,从青年走到暮年,已经走了无数次。”

  3月18日,许惠春老人因病住院,3月20日下午在医院病逝。由于2016年患上脑梗,送医时已不能说话,临终前也未能给孩子一句遗言。每每说到此处,兄弟三人泣不成声。

  “一种非常自豪的感觉,觉得父亲非常伟大。”许惠春二儿子许海东说,看着这些汇款收据,心情沉重又释然,父亲把有限的工资,奉献给了社会上最需要帮助的人。他的爱深沉而博大,无言而又动人。

  三、伟大的好人,穿梭的邮局

  安庆石化宣传部部长李胜利说,多年来,他们从未停止寻找“李记”,但从未成功过。现在想来,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许惠春老人家庭条件一直十分困难,很难联想他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许惠春生于1932年,当过兵、立过三等功,退休前是安庆石化厂的一名普通职工,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在儿子们的记忆里,父亲一直是个艰苦朴素、严以律己的人。

  “大家都说我们是石化职工家庭,在当地应该是条件挺好的,但不明白为什么家里一直没有存款。”大儿子许海鑫说,“父亲去世以后,也没有给儿孙留下一笔存款,兄弟三人曾对此有过误解。”

  许惠春老人生前节俭是出了名的。据大媳妇介绍,老爷子不舍得买肉,去菜市场经常买猪皮,有一回买了一次猪蹄,肉吃完了又把骨头扔到锅里炖。

  许惠春老伴章美芳也是石化职工,因患有阿尔茨海默病长年卧床,三弟许海石在2014年诊断出口腔癌。有时,他们怀疑父亲工作这么多年,为何没有一些存款,可每次问及这些事情,父亲总是不愿过多提及。

  许海鑫回忆,2016年,父亲因脑梗卧床不起,家人为他请了位保姆。“但保姆来了直噘嘴,说我父亲家怎么破成这样,水泥地面、墙上贴着报纸,连个像样的家电都没有。”

  为了留住保姆,兄弟三人换了新被褥、新电视,又嘱咐保姆要舍得买菜买肉。许海鑫说:“我父亲躺在床上,说沾了保姆的光,可以看电视了,不用再听收音机了。”

  保姆邓荣凤说,多年来,许惠春老先生的生活近乎清贫,老伴患病需要治疗照顾,家里至今没有什么像样的家电,出殡安葬的费用还是三个儿子一起凑起来的。

  原安庆石化建安公司工会主席徐杨送比许惠春小十八岁,曾经共事18年。他说,许惠春是1974年进入安庆石化工程大队,在木材加工组,他在水电加工组,虽然不同组,但都在一线工作。印象中,许惠春身材魁梧,性格开朗,生活简朴,一年到头穿着工装,很少给自己买衣服。

  尽管生活简朴,但在工作上,许惠春却十分认真。印象深刻的是,1981年由于工作表现出色,50岁的许惠春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但他却婉言推辞,说要把荣誉让给年轻人。

  1990年,厂里一位同事家里遭遇变故,许惠春二话没说就把衣服捐出去。那时候大家条件都不好,许惠春1992年退休的时候工资也就340元,家里还有三个儿子要养,但他仍然愿意挤出生活费帮助别人,令人敬佩。

  “他太低调了!”今年已经70岁的徐杨送说,大家都觉得“李记”应该是条件比较好的人,没想到是许老,对于这件事许老生前从未透露过,现在想想,这与他本人的德行、品质都是吻合的。

  勤勤恳恳工作、热情开朗待人,是许惠春老人给所有人留下的印象。从上世纪80年代起,许惠春就化名“李记”匿名捐款帮助素不相识的遇到困难的他人,无论本地外地每次都是300元,安庆石化报收到的寻找线索已有10多次。多少年过去,“李记”从未找到,但一直在捐款。

  “李记”的捐款时间之长,数量之多,在当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一生做好事不留名却不易。许惠春老人默默无闻的一生,正如他的名字,很好地演绎了如春天般惠风和畅。

  四、“李记”走了,大爱从未停

  2019年4月1日,许惠春的儿子许海鑫带着二十年前父亲寄给总厂工会的储蓄存单走向了集贤路邮局,当年,因为不知道“李记”是谁,所以这张存单里的存款从未被取出来过,一直保存在工会的档案室,今天,他要为父亲完成这个心愿,把这份大爱延续下去。

  关于“李记”的故事结束了,但故事背后的感动永远不会结束。许惠春老人的大爱将被铭记、被延续、被传递,生生不息。

  (影像资料由安庆石化宣传部,安庆石化报提供。) 

  网友留言 

  这几日,关于安庆88岁老工人匿名捐款近40年,去世后“李记”谜团揭开,一段段发自内心的赞叹在朋友圈中不断闪现——

  当年安庆石化报老编辑说,作为三十多年前‘李记’新闻事件的亲历者,这种情怀无以言表。以我陋见,‘李记’今天以这样方式呈现更有意义感谢谜底带给我,如此澄明干净的惬意,穿越无声的静好,以及自我回望的自得。

  网友说,虽然谜底时隔近三十年才揭晓,但许惠春老人无言的大爱代表的是一代又一代安庆石化人那种朴素的情感和内蓄的精神,博大而深沉! 

  网友还说,为这种纯粹而美好的温暖感动并致敬!多年前翻阅材料读过李记的故事~没想到今时今日有幸等到谜底揭开~我一度揣测李记背后是团队聚力,温暖的力量,永远源自真诚与真心。(记者顾继月 陈欣然整理) 


责任编辑:未知